阅读笔记 · 9月 23, 2022

工作、消费主义和新穷人


我们为什么要工作?

我们为什么要消费?

我看到这个问题,第一反应是,人活着不就是工作赚钱,消费花钱,人生就是这样的呀。

当我自己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,隐隐感觉有些不太对劲儿,工作和消费真的是人与生俱来必须要做的吗?如果真的是这样,那么生活在物质不是非常充裕时代的人们,用这个观点来看,他们的生命就是没有意义的。

所以,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:

工作和消费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里,某种我们看不见的力量在驱使我们,或者说给我们洗了个脑。生活就是工作赚钱,然后把赚来的钱消费掉。

那么这种神秘的看不见的,控制我们大脑的力量是什么呢?

被誉为当今用英文写作的最伟大的英国社会学家,齐格蒙特 鲍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密的思路。


1513409282.76

首先,是什么在驱动我们,让我们认为,人生就应该是工作的人生呢?

要知道,在工业革命之前,人们是没有工作这个概念的。有的是生活方式,比如农民,他的人生就是种田,日出而作日落而息。比如手工业者,他的人生就是打铁,编篮子,烧瓷器。他们没有上下班的概念,更没有退休的概念。他们的整个漫长的人生只会去做一件事情。

工业革命的到来,让一切发生了变化。

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描述了一个事实。

7655e281a53047a5bc4e9a18ecc6f641

如果让一个人完全自己制造一枚钉子,估计他一天一枚也制造不出来;但是工厂里专业化分工的工人,每人每天能制造 48,000 枚钉子。为什么呢?因为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,第一个工人抽丝,第二个拉直,第三个切断,第四个削尖,第五个将顶端磨光以便安装针头。

虽然劳动分工可以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,但同时分工也产生了一个问题。

现在各行各业为了体现自己产品的质量,都会重点宣传一个词,工匠精神。

所谓的工匠精神,其实就是让一个人自己制造一枚钉子。自己抽丝,自己拉直,自己切断,自己削尖,自己安装针头,每一步都由自己来操作,从零开始完成一件物品,或者说是作品。流水线上生产的只能叫做物品或者商品。

一个工人不会说自己工厂生产出来的一个玩具是自己的作品,只有从零开始直到完成都是由一个人来的,这个人才会说这个玩具是我的作品,而这个作品能够为制作者带来荣耀和金钱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玩具,只能给工人带来劳累的汗水和微薄的薪水。

总结起来就是,工业革命之前,一个人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工匠来创造作品,这个过程漫长,也谈不上有趣,而最终诞生的作品却是属于这个人,也包含其中的经验技术和荣誉。工业革命之后,一个人更多的是作为维持巨大机器不停运转的一枚螺丝钉,每天做的都只是一个重复无意义的动作。

而人天生就是不安分的动物,人类能够发展到今天,靠得不是循规蹈矩,靠得不是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,靠得也不是辛苦的劳作。工厂里的工人在某种意义上来看,就是现代工业机器的奴隶。和奴隶唯一不同的是,工人不能靠暴力强迫他们工作,于是一种工作伦理诞生了。


工作伦理最重要的一条是,为了维持生活并获取快乐,每个人都必须做一些他人认同的有价值的事情,并为之获取回报。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。有付出才有收获。

安于现状,不思进取是可耻的。除非是为了完成更多工作而保持精力,否则休息就是不体面的。

这些想法,我相信任何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,都应该不会不同意。这也就说明,在工业革命时期,政治家和企业家宣传的工作伦理,已经深深地烙入每一个人的DNA里。掌握话语权和宣传机器的上层阶级希望,工人和劳动者只具有奴隶的价值。他们应该是勤勉的,专注的,永远不要考虑自己,只对主人忠诚,依附于主人。

正是因为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们失去了太多,工作了太多,于是我们拥有了海量的永远也消费不完的商品,我们由工业社会来到了消费者社会。


产出不断下降,订单空空如也,商业街门可罗雀,这些都被归咎于消费意愿或者消费者信心不足。解决所有麻烦,重获转寄的希望被寄托于消费者重拾他们的义务,再次购买,大量购买,不断购买。经济增长是衡量现代社会是否正常有序运行的首要标准。而在消费者社会中,经济增长取决于消费者的热情和活力。

消费取代了工作,把个人动机、社会整合和系统再生产链接在一起。

消费者就是消费的人。消费意味着把东西消耗殆尽。作为一个消费者意味着,我们要占有东西,付费购买他们,让他们变成自己的专属财产,禁止他人使用。消费也意味着,毁坏。被消费过的产品,一些被我们吃掉,在物理形态上面消失,一些被剥夺了原始的吸引力,变的无法被再次消费,比如坏掉的玩具,或者被磨损的唱片。

工业社会中训练工人的方式,并不适合培育消费者。工人被要求要服从,要习惯单调的枯燥的行为。

而消费者却恰恰相反,消费者被要求是善变的,不循规蹈矩的。所以我们会看到大部分的商品宣传,都是在强调个性,强调与众不同。另外消费也是需要时间的,因为消费者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赚取购买商品的钱。但是在理想情况下,消费者应该立刻得到满足,于是信用卡走进了我们的生活,而一旦消费者完成购买,消费带来的满足感就应该尽可能快的消失,只有这样消费者才会再次购买。比如手机,每年都会推出新款,不断挑拨我们的消费欲望。

工作伦理要求我们服从听话,而一名合格的消费者被要求多变 个性,永不满足,所以生活在消费者社会的我们心理是割裂的。也正是这样导致了目前全球的趋势是,通过大幅减少产品和服务的寿命,以及提供不稳定的工作,将经济导向短周期和不确定的生产。


19世纪初,宣传工作伦理的上层非常清楚他们在宣传什么,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来源,不劳动的人只能沦为社会的底层穷人,所以在渴望工作的人不断增多的同时,不愿意按照企业家提供的条件工作,而产生的穷人也越来越多。对于穷人,政府无法让他们去工作,也无法让他们去消失,只能为穷人提供最基本的最恶劣的生存条件。

变化发生于20世纪末,美国提出了以工代赈的计划,不再为穷人提供最基本的救济,除非他们愿意到工厂去工作。这样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。让一部分穷人变成了工人。

但是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,情况又发生了变化。

现在无论穷人是否愿意参加生产,都丝毫不会影响到生产力,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很容易能够找到价格更便宜的劳动力。

同时,对于大公司而言,进步首先意味着裁员,科技进步意味着用软件取代人。当国家的整体失业率快速上升的时候,我们看不到证券市场上有任何焦虑或者恐慌,相反市场可能会表现火爆。在大公司宣布裁员后,他们的股票往往会急剧拉升。

全球化削弱了国家的经济自主权,资本的流动削弱了国家对利率和汇率的影响,跨国公司的灵活性侵蚀了按地域分配投资的控制能力,技术和专业劳动力的全球流动使收入和财富的累进税征收更加困难,进而维持公共服务也更加困难。

目前存在四类职业

  1. 引导者,他们是发明家,广告商,推广者和商人。
  2. 各领域各层次的教育工作者,可雇佣劳动力的再生产,把劳动力塑造成商品。
  3. 从事消费市场服务的人,大部分是产品销售和培养欲望。
  4. 常规劳动者,流水线工人。

第一类和第二类的职业在如今全球化的市场,更能够掌握到大量的财富,而第四类职业,会始终面临各种不安全感,也随时可能跌入穷人阶层。

总结起来,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,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,看似正确的循规蹈矩的工作伦理,其实是一种上层阶级发明的无形枷锁,把太多人的思维禁锢,只能做重复无意义的现代奴隶。消费主义是上层阶级精心打扮的欲望,买买买只是满足了我们不断被挑拨的欲望,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感到幸福。只有跳出工作伦理和消费主义的桎梏,更多的去做创造性的事情,成为引导者,推广者,才能够掌握获取财富的主动权,远离成为新穷人的风险。

Clicky